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新书推荐

作者:董说
过完火焰山,继续取经路上,唐僧却忽然不见。于是,孙悟空便起身,寻找师父。却惊骇地发现自己到了未来,未来的新唐朝。师父不见,转而寻找秦始皇,寻找驱山铎。无端闯入神奇的万镜楼台,在过去与未来世界跳荡往返,与楚霸王,虞姬,秦桧在不同空间里发生或古怪或啼笑皆非的故事。最终, 孙悟空找到师父。却已不是昔日的那个唐僧。唐玄奘在另一个女王的花园里沉醉。整个取经队伍解散。却又在最后一场噩梦里,陷入绝天灭地的修罗场中。在万劫不复的空前厮杀中,在悟空的极焦虑与极迷茫中,虚空尊者现身点化。原来,一切不过是鲭鱼精这个幻梦师的陷阱。师徒醒来,重新踏上西行的漫漫长路。 * 《金瓶梅》《海上花》之外,另一座古典小说的奇峰。 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鲁迅 这是一部最怪的怪书!他思想之精刻,文章之富丽而微妙,魄力之雄厚,寄托之深沉,是中国任何旧小说都比不上的。 ——刘半农 孙悟空在《西游补》中的困境是最天才的构思......《西游补》至少关照到了有关意识的文艺当中那种无名的压抑和焦虑,这存在之迷宫超越了心理学的意义,而这,在现代文学之前,人们对之几无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董说,这位17世纪的作家,是中国文学中极大的例外,同时请勿忘记,西方文学中对存在之迷宫的兴趣发生也是非常晚近的事。若讲到中国的潜意识文学,此书可算代表作,曹雪芹可能受此书的影响。 ——夏济安 * 一部明朝的小说,一部奇特的汉语神作,疯癫荒唐的狂想曲。 惊才绝艳,让鲁迅、钱玄同等大师五体投地。 影响过曹雪芹,周星驰,刘镇伟等人的创作。 先行诺兰,今敏,博尔赫斯近乎五百年。 颠覆你对汉语古典小说的认知。 * “纸上造物”新制作,邀请马伯庸长文导读,书末另隐附惊喜。
西游补
作者:[日] 龟石伦子 / [日] 新田匡央
“律师为什么要为坏人辩护?” “你不觉得被害者很可怜吗?” “怎么只想着怎么减轻量刑呢?” 刑事辩护律师见到被冤枉的嫌疑人、被告时,为了证明他们无罪,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被赋予的法律权利,在刑事审判中抗争。然而,对已经认罪的嫌疑人、被告,为什么也要为其积极辩护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唯一答案。然而刑事辩护律师的工作对于大众来说,确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个体权利的保护。 年轻女律师龟石伦子接手了大阪地区一起盗窃案,原本以为是走过场的工作,却从当事人口中了解到警方为了掌控犯罪情报,未申请搜查令就擅自在嫌疑人车辆安装GPS、进行手机监控等情况。龟石察觉到其中存在侵犯市民个人隐私的危险,为此她组建起一支年轻的辩护团队,针对警方的越权行为上诉,直至最高法院。最终日本最高法院于2017年裁决警方“没有搜查令采用GPS监控市民的行为是违法的”。 如果我们的社会对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受到胁迫的情况过于包容,那总有一天,胁迫会以其他形式降临在自己身上。要想自己生活在安心的社会里,就决不能把别人的权利受到侵害仅仅当作他人之事。这是龟石作为刑事辩护律师最为珍视的一个想法。也正是在这一想法的推动下,这一案件才成为平成年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也刷新了许多日本大众对刑事辩护律师的认识。 十年后,二十年后,当我们回顾这场审判时,我希望我们能庆幸,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当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了这场审判后,我希望他们不是憎恨我们,而是感谢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GPS辩护团
刑事辩护人
作者:坂田和实
坂田先生是代表了战后日本文化的人物之一。坂田先生走在“民艺”的前沿,他是真正试图创立战败后美的标准的人。——村上隆(艺术家) 坂田先生是个活得很完美的人。——川濑敏郎(花艺家) 坂田先生同千利休、 柳宗悦一样(而且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的方式),是一名通过物的选择、安置 、展示来传递思想的美学思想家。——菅野康晴(《工艺青花》主编) —— ◆与权威割席、“捡废品”起家的日本古董界王者、引领日本现当代审美的至关重要的人物。 ◆一本关乎“审美”的重量级图书,自2003年出版至今加印不断,以其独特的魅力俘获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装帧形态再现“坂田美学”,布面精装,选用进口瓦楞纸制成函套,低调、独特、高品质。 ◆中文版收录坂田和实与中村好文关于美术馆as it is的对谈,以及日文版编辑长达2万余字的解说,尽述有关“坂田美学”的种种。 —— 《孤芳自赏的尺度》集结了新潮社老牌杂志《艺术新潮》读者票选No.1的人气连载,出版后获《日本财经新闻》《周刊文春》《家庭画报》等20家日本纸媒盛赞。50篇美文和50件美物,揭秘北野武、白洲正子、川濑敏郎、村上隆、芹泽銈介、中村好文以及几乎所有日本当代顶尖工艺创作者推崇的卓越“慧眼”。
孤芳自赏的尺度
作者:邹晓东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在海内外人文学界卓有声望。它一直是学术发表的主要园地,人文学术潮流的引领者,更被学界视为学术风向标之一。值《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表彰“《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鼓励《文史哲》及学术期刊界“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在《文史哲》做编辑的回顾与梳理,其中既有求职《文史哲》的曲折与辛酸,也有钟爱学者身份而不甘心做编辑的纠结;既有深度认识《文史哲》之后的幸福,以及与之一起预见学术大势的豪迈,也有对“学刊专职编辑(学术编辑/学者编辑)”这一角色的审视与畅想。作者在书中观察并思考自己所在刊物的办刊传统与办刊理念,体察并分疏学者身份与编辑身份之间的张力,追问并设想学刊与学界的正当关系。读者从中不仅能了解《文史哲》编辑背后的故事,更能感知《文史哲》作为一流学刊的担当,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更加深刻的体味。
我在《文史哲》干编辑
作者:(加)肖内西·毕晓普-斯托尔(Shaughnessy Bishop-Stall)
人类的醉酒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关于如何应付宿醉,我们能找到的文字记载却如此之少。本书作者毕晓普-斯托尔只好自己踏上了寻求之旅:他与酒吧老板、酿酒师、医生、资深酒徒频频举杯,足迹遍布拉斯维加斯、温哥华、伦敦、阿姆斯特丹等地。 除了关于解除宿醉的探索,毕晓普-斯托尔还深入历史、文化、哲学乃至医学等诸多领域,为我们呈现了与宿醉有关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爱酒之人的寻觅之旅,也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宿醉大历史。 最后,毕晓普-斯托尔找到解除宿醉的良方了吗?建议你把这本书带回家,自己找找看。 —————— 【爱喝酒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它】 ★让每个贪杯之人翘首以盼的解醉大型实验:还有什么比酒醒后的头痛更让酒徒们糟心?到底有没有靠谱的解醉良方?伟大的慷慨的毕晓普-斯托尔将自己投入这场大型实验,用一场场的宿醉和一次次的解醉尝试为我们献上了一部等待已久的醉后报告。 ★一部幽默风趣的环球冒险游记:为了解醉大业,毕晓普-斯托尔的足迹遍布加拿大、美国、英国、荷兰等等国家,记录了与当地酒徒或解醉专家相遇的故事,各国独特的饮酒文化、思维方式让人大开眼界,不靠谱程度屡创新高,撇开本书的“实用性”不谈,好笑的新鲜见闻也让人不忍释卷。 ★一部关于饮酒与醉酒的大历史:除了毕晓普-斯托尔自己以及身边朋友的故事,他还翻阅典籍、深入研究资料,向我们呈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解酒偏方、老普林尼的偏门疗法等不同时代的解醉尝试,太感人了,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宿醉,还不断喝酒。
宿醉
首页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