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从思想、历史与政治等不同面向,对于中晚明的儒家士人——特别是阳明学士人群体,作一多方位的呈现。该论题的撰著,深受余英时先生的启发。关于明代政治文化,余先生有一著名论断,即因明代政治生态的恶化,自王阳明始,儒家士大夫自“得君行道”转向“觉民行道”。关于这一转向的发生,笔者部分认可,但以为这一转向的发生,自阳明门下泰州始,而不自阳明始。首章通过对于阳明出处心态的考察,指出王阳明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寄望于通过直接参与政治,实现尧舜其君、尧舜其民的政治理想,构建合理的人间秩序。第四章所论邹守益,末章所论刘宗周,都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代表。阐释。作者认为,《周易》自屯至泰的九卦,实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国家构建规划,从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经过各种制度的创建,到泰,形成低成本的合作秩序。至于革和鼎二卦,则讨论了制度变革之道。本书立足传统主流注、疏,运用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理论,详尽阐释、揭示这十一卦的大义,尤其注意各卦之间的联系,从而构造了一个关于政治体构建的政治哲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普遍意义,能为当下中国的政治哲学思考注入活的古典因素。从易学发展史上看,本书具有一定突破意义。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周易的深邃意蕴,打开了以社会科学研究《周易》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