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堆儿服务号
书堆儿App
共24749条关于“的”的搜索结果
  • 可爱的诅咒

    作者 : [英] 雅基·马森
    出版时间 : 2016-2
    内容简介 :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样人,他 (她)们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仿佛受了一场“可爱的诅咒”。在他(她)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心理学家把这些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 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是一名深受“可爱诅咒”折磨的“圣母”,她曾经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还坚持为家人开车,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医生开出诊断证明,打上石膏,她才觉得自己可以歇一歇了。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如果不想办法解除这个“诅咒”,人生终将被摧毁。于是,她联系了一位曾经一起工作十年的心理治疗师,尝试性地迈出了解除“诅咒”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为本书“播种”的第一步)。 作者从自己的治疗过程中受益良多,同时,也从寻求治疗的咨询者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在这本书里,她将分享“圣母们”自我治疗和心灵成长的故事。 本书不是让人们放弃对这个世界表达善意,而是鼓励过人们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和自由,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好好爱自己。
    价格 : 36
  •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作者 : lou wu
    出版时间 : 2012-7-1
    内容简介 : ★★★★★在中国,90%以上的人,英语学习方法都是错误的。 ★★★★★摆脱错误观念,你也能学好英语。 ★★★★★20年中美双重英语教学实战经验,读者苦寻多年的漏屋老师 解密最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之道 ★★★★★国内外百余网站转载 天涯论坛千万粉丝膜拜贴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全新修订扩充版 ★★★★★中国英语教学中常有的错误观念: 1. 有外语环境,最好能出国; 2. 最好能多跟外国人交流; 3. 有人能纠正我说外语时的错误; 4. 背单词太难,单词量不够; 5. 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6. 要多背诵,外语主要靠记忆力; 7. 一定要模仿纯正的外语发音; 8. 一定要练习连读和吞音; 9. 学外语必须重复练习再练习; 10. 书上教的英语都过时了。 现代外语教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年人错误的外语习惯以及错误的发音一旦形成,基本上是终身无法修复的,造成最大伤害的就是口语表达。所以一定要在开始学的时候就使用正确的方法。 作者通过对中国、加拿大、美国留学生、移民的外语学习及应用情况调查,以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近些年外语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全面论述了外语学习的误区,以及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外语学习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意在帮助读者建立学习英语的正确理念和指导大家制定个人学习策略。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书稿我读了。觉得不简单、不容易。我的听闻见识中,未见如此著者。文字也很俏,比曾经学过中文的还中文。 语言是非常复杂的,近百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弊端,纠正此弊端的弊端,以及妥贴的纠正方法;学习外语的规律,规律之规律的自我补充和丰富,具体到个人、个体的必要时的反规律和自我独创,书中都讲到了,讲得很好。 有时我想,人类社会的语音、语言如同自然界的猿声、鸟鸣一样,你琢磨去吧。它除了生活之母,谁也不认。这些也都渗进著作里,很好。 时下,好书出不了,次书、坏书层出不穷。望此书能尽快出版。 贺兴安 2011年5月北京 (贺兴安,原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新华社驻伦敦分社记者,新华社国际部对外编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网友评论: 作者:windbunny 回复日期:2007-9-29 20:46:07 我想告诉你,虽然我不认同你英语思维作为一种方法的观点,可是这帖对我的帮助确实很大。 学英语是件很辛苦的事,对我来说,更难受的是找不到交流感受的空间。谢谢楼主提供了这样的空间,我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和感想,最重要的是也在其中明确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会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很幸运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看到了这帐帖,希望楼主不要那么厌世,肯定自身的价值,希望楼主以后一切顺利。 -------------------- 作者:SammyCT 回复日期:2007-9-30 6:49:47 漏屋老师:万分感谢您的贴子对我的启发和指导。在下收益非浅!这段时间您的贴成了我们家里讨论的中心。我已开始用您介绍的语言习得的思路和方法来教我太太和两个儿子中文,很快发现这种 approach 比我过去用的办法有效得多,看来不用太担心父母亲来访时不能和他们的小孙子交流了……您的辛苦不会白费,相信很多人都会象我一样从中获取教益。 -------------------- 作者:八百里有云无月 回复日期:2007-9-30 11:19:23 急功近利是这个时代的通病,也是恶性传染病,露屋先生的帖子好就好在告诉大家不要急功近利,静心思考才能找到好的出路,本人不懂英语,但觉得这种思考非常可贵! ------------------------------ 作者:稀饭好似粥 回复日期:2007-9-30 23:51:26 值得热捧的帖很多,但如果这个有理论深度、启迪学习者思维的热贴是诱人上当的,我宁愿上这个当!给楼主奖励座金山都不为过。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个网站如此全面地把外语学习的实质如此有力度地揭示给大家。
    价格 : 36
  • 守住中国人的底线

    作者 : 王蒙
    出版时间 : 2014-3-1
    内容简介 : 本书为作家王蒙最新作品,有对国家顶层设计的看法,有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王蒙虽写自己的生活感触和人生领悟,但每句话都是对当下的一种介入。从个人反应社会,从社会发现问题。以高屋建瓴的思想谈论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社会问题,文思矫健,逻辑缜密,自然随和,不事雕琢,既可让作者心灵从容,也可让读者充满领悟。
    价格 : 39.8
  • 单身女性的时代

    作者 :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出版时间 : 2018-5
    内容简介 : 理想国外文纪实001,《纽约时报》年度选书,美国名记丽贝卡·特雷斯特直击单身女性群体。 ★一部单身的通俗史,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单身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发明”。特雷斯特将单身女性纳入美国近代史的脉络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投身医疗救护、工业生产,女权运动浪潮中她们积极争取投票权、堕胎权益。长久以来,单身女性的故事就是这个国家的故事。 ★“勾搭”文化、“波士顿婚姻”、冻卵……时代变迁,(单身)女性“见招拆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会有大量女性之间缔结伴侣关系的现象?现代女性为何选择情爱上的“小打小闹”,而拖延/拒绝进入婚姻?单身女性又要在何时生育、如何生育?她们的快乐烦恼,她们的生活经历,都在这本书里。 ★不是“独身宣言”,也不为向传统婚姻“抖机灵”——特雷斯特提醒我们:女性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结婚就养猫),在她们面前会有更多的选项、更出彩的人生。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在思想上自主、经济上独立。由此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单身时代。 【内容简介】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媒体推荐】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进程中这一关键时刻的人——而不仅仅是单身女性——它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人深思的作品。 ——《纽约时报》 从阶级、种族和性向等视角切入,辅之史料、访谈与趣闻轶事;特雷斯特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 ——《波士顿环球报》 对于那些整日唠叨女性何时结婚的好事之人,用这本书让他们保持安静! ——英国《卫报》
    价格 : 59
  • 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

    作者 : 阿什利·米尔斯 张皓
    出版时间 : 2018-07-01
    内容简介 :
    价格 : 69.8
  • 铁道之旅

    作者 :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Wolfgang Schivelbusch)
    出版时间 : 2018-07-26
    内容简介 :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价格 : 59
  • 可怕的女人

    作者 : 蔡澜
    出版时间 : 2013-7
    内容简介 : 蔡澜先生说他的职业是看美女,对于女人,他的看法的确有着超越常人之处。他不仅看美女,也看丑女,看八婆。对美女,他从来不惜赞美之语;对丑女,他能发现其心灵深处闪光的美好,也能看到其灵魂更丑陋之处;而八婆,则为他所鄙视和不屑,在他眼中,这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生物之一。《可怕的女人》是一本蔡澜写各色女人的书,也是一面镜子,是人是妖,一照便知。对自己有自信的女人,应该看看这本书;对自己没自信的女人,更要看看这本书;当然,对自己另一半好奇的男人,也应该看看这本书。
    价格 : 23
  • 人贩:难民危机中的罪恶生意

    作者 : 洛蕾塔·拿波里奥尼
    出版时间 : 2017-07-01
    内容简介 :
    价格 : 49
  • 扫地出门

    作者 : [美]马修·德斯蒙德
    出版时间 : 2018-7
    内容简介 :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价格 : 68
精彩图书推荐